WFU

網站頁籤

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2016 AAAAI 記錄



會場入口,第一天早上7:30,空無一人

AAAAI全名為American Academy of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是美國數一數二大的過敏免疫學會,有超過來自世界各地72國的6800個會員;每年的年會更是有多達7000人參加,與歐洲的EAACI(121個國家、9000個會員)堪稱世界兩大過敏免疫學會,雖然不能跟許多大科超大型的年會、動輒6-7萬人與會相比,但是以單一次專科別,又大多是小兒科醫師參與而言,已經是算非常多了

這次開會地點在美國洛杉磯會議中心,正好就在湖人隊主場Staplecenter旁邊看看他們的地理位置,根本意圖使人不開會啊…XD。

LA Convention center是很大的展場,大致上分成最大的南展覽場與西展覽場,中間是一條採光良好的長長走廊;分成幾個大廳與若干個小廳;上課就在當中穿梭,有多大呢?簡單的說,兩端最遠的距離大概是600公尺,如果”不幸”兩堂課分別是在展場的兩端,而休息時間又只有15分鐘,再加上萬一不小心走錯了,還要上個廁所喝個茶之類的,那就是要走一公里一上的路,而且其實部分的課,是在球場後面更遠處的JW Marriott Hotel LA裡面上課的…Orz.


左邊是南展場,右邊是西展場,可看到大中型場地

可看到許多小型上課場地


整整五天的課程,400場以上的會議同時進行,每一場會議又都有小課程,算起來總課程是破千,超過1000篇的poster,甚至連晚上都有節目;大型課程至可容納2萬多人演場會般的場地,小至只有10個人的小組討論課程;想要把這些精彩的課都上完,是不-可-能-的~~~;該怎麼取捨,銜接完整度,每個人的做法都會不同,以下分享的是身為初心者我的做法:





超大型會議


會議大致上分成幾種:Plenary/Keynote speaking這種大型的”佈道會”(真的一點也不誇張,場地之大可以打棒球了…),在上圖的大型展場舉行,這樣的會議非常有參加的價值,時間也往往是排在一天的開始約8:00,所有聽眾最清醒的時候(時差真的很難克服,尤其到下午…Orz);講者都是該領域重量級的一時之選,他會幫你主題性review所有重要文章,8-9成超精彩!而且連貫性極佳,你會發現review的重點明星文章還會在各中小seminar中不斷被提到、強調,想記不起來也難!


大型會議場地


中型會議


至於Symposium, seminars這種中型場地,一次約300人參加的會議,就有賴於事前的準備功課了,我的做法是出國前就把全部會議內容列印下來,一個一個section選出自己有興趣聽的內容,有些講者甚至會提供線上講義,可以列印下來,也可以現場再列印(沒錯,現場有提供列印服務,減少與會者行李重量,非常的人性化!);英聽能力普通如我的人,在上課時如果能夠有講義,就能夠少點負擔更能跟上講者,適時筆記重點。


如何選課?


Seminar主題那麼多,還衝堂,怎麼選課?個人覺得選你不熟但略知一二的領域,收穫最多;完全不懂,一定要先念過,懂得越多,收穫越大;但非常懂的領域呢?如果你要專精,就是去看看有啥新的,或是人家的心得整理跟看到的點有啥不同;有時你以為你很懂了,但其實還是皮毛,但因為你背景知識夠,大師一講,是會懂的,而且可以對應自己每天臨床practice有何可以嘗試做得更好的地方; 如果還沒找到想做的目標,啥都看看也許會有很多想法,已經專精,就鎖定目標更上層樓,別放過接近大師,討論想法的機會,不知道誰是大師嗎?看大堂課誰講,誰又是chairman就知,再查名字看著作是否經典,雙重認證。


語言真的重要


而語言,在歐美尤其是英美會議這種以英文為母語的場合,練習真的永遠不嫌多;聽力要再練!筆記要更有效率!聽懂勝過一直抄(但是會忘記XD); 還有,請練習問問題,問的出問題代表你掌握內容(當然也有可能只是沒聽懂⋯Orz), 而你提出的好問題,不但可以讓大師對你留下印象,而且真的沒有答案的問題,就是新研究切入的關鍵所在(話雖如此,我也是在最後一天的PBL課程,才開始勇敢的⋯課後問問題⋯XD);而Nobody的我拿電腦給大師看文章討論內容,大師沒看過問了期刊年份作者後還跟你說謝謝;學術的世界沒有聞道先後的尊卑,只有聞道量多寡的謙卑。


廠商攤位


一定要去;除了像在國內學會有些贈品可拿(其實沒比較多或好⋯)、有食物可吃之外,最重要的,是廠商其實是吸收新藥、新醫材的最好管道和老師,你不會、沒聽過,最多臉皮厚一點問他,對方其實都樂意回答,有時候這其實才是臨床實務操作上,我們會遇到的ㄧ大部份問題所在;這其中,也隱藏著多少引進新儀器、新治療的機會,拿個名片、練個英文、偶爾還會遇到台灣的同鄉,還可以在紮實的課程中獲得喘息的空間,好處多多,千萬別錯過。


會議以外的感觸


在看似漫長,但時間不知怎地過的飛快的五天議程,除了被塞滿的腦袋,也看到了一些自己的困境;國外vs國內醫師, 國外比較像真正的把次專科當作career,適當的門診量兼顧收入、看病的品質、病人權益;而國內醫師在健保的箝制之下,真正新的、有效、自費的醫療礙於法規無法導入,卻大多被要求樣樣都要會+爆量門診,既累又要被病人怨;病人、醫師的權益都雙輸;我相信台灣醫師的能力、野心都不輸國外,但卻被迫,在健保的限制下選擇平凡、結果,就是全民一起吃健保開放前的老本,醫師民眾捉對廝殺…。

Poster section時大部份人對自己海報有自信,樂於被提問,有人走進眼神主動接觸緊盯著看;聊的來還交換名片建立關係;另外年輕學者如fellow上台報告輕鬆有自信感,面對提問必感謝,面對稱讚欣然接受感謝;提問者不論年紀、輩份,一律走到走道中央的麥克風前,排隊提問,被回答時就要邊走回位置了以免擋住下一位,即使是駝背白髮,緩步前進的老先生也一樣,這些都是值得學習的地方。除此之外,也在Poster section時遇到高中畢業+在中國念大學+美國醫學院,目前fellow第一年的台灣同鄉,相談甚歡;看著他對自己前景的期許興奮,預計打拼到4-50歲退休再回台灣,薪水、研究環境、比台灣簡單得多的IRB,知識涉獵量多寡差別等,真的讓人感觸很深。


有幸被接受張貼海報


關於研究精神,國外在意的比較是問有意義的問題,做有意義的研究;當然,台灣學者也多是如此啊,我們的普遍缺點在於無統計觀念(當然,很多強者都是例外的),沒辦法一開始就設定要看的結果,對於統計概念,人數計算,文獻中的專有統計效度相關名詞的熟悉程度,可能都是自己要寫文章了才懂,認真一點平常有在念paper的人可能遇到實在不懂會查,念文章也常常直接看結果,沒去想為什麼要這麼統計才有解讀的意義和價值,懂得統計方法、概念後,其實會讓你在看文章,聽別人present時更快抓到重點(好的presenter幾乎內容都是圖表,關鍵的解讀、傳達知識還是要講者說明 ),文章不如句子,句子不如片語,片語不如單字,單字不如圖表,圖表不如故事,故事不如表演⋯;科學可以很生活、平易近人,單看講者怎麼表演和說故事。(好像扯太遠了⋯XD)

其實能夠放下繁忙的臨床工作,讓自己五天完全浸淫在學術的領域中吸收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當然也真的很感謝獨立面對兩小的老婆大人...><),白天穿梭於各講堂,台上有領域高分期刊的前輩研究者,課餘晚上可以立即查閱白天感興趣的文章,再次修改想聽的議程,能夠看到各國學者的優秀與努力,能夠深刻了解自己的不足與可能的方向,這些價值,真的遠超過來回一趟所花的金錢與時間。

五天的會很快就過去了,堅持到最後一天的傍晚,走過連接兩大展場,貼滿過去10幾年得過academy, awards的學者頭像,就像走過了長長的歷史軌跡;長長落地窗外的staple center霓虹燈一閃一爍,等著往機場的小巴的我,實在沒辦法不一直想,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何時能有自己的一片天?下次再來,期許不只是貼海報而已。


長長的歷史軌跡,漫漫的學術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