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6年4月29日 星期五

多吸一口,都是傷害





空氣污染、PM2.5、霾害是近年來的熱門議題,也是各種慢性病惡化的頭號公敵,到底對兒童氣喘的影響有多大?對母體中胎兒、出生後的暴露與長大過敏疾病的關聯又是如何?努力改善空氣品質真的有意義嗎?

這些問題,可以從研究中得到答案。


環境中危險因子可能會引起新的疾病,還是只會加重原有的問題?世代研究正是看清楚危險因子與疾病之間關聯的最好工具。


自懷孕時就會影響


空污中的懸浮微粒(PM),到底對子宮內胎兒有無影響?出生後呢?去年11月在AJRCCM發表,針對736位足月產、都市兒童的研究,從孕期起紀錄媽媽暴露的PM2.5量,分析媽媽每週暴露的量、與孩子六歲時被診斷氣喘的關聯。


結果


媽媽的年紀、種族、教育程度、產前產後抽煙與否、產前的負面事件皆列入統計校正後,發現在懷孕16-25週(正好落在第二孕期內)的PM2.5暴露越多(每增加10 μg/m3),胎兒6歲時有氣喘的比例會較高,但這樣的現象只有在男生觀察的到,女生不明顯。只影響男生的原因與肺部成熟的時間差異(男生總是比較晚熟…XD)、造成女生較小的呼吸道阻力與較大的氣流速率有關;以及在17-26週時,肺部重要結構發展形成尤其如第二型肺細胞產生表面張力素、與之後與氣喘生成相關的分子與細胞激素等相關。


交通工具污染(TRAP)


在美國的大城市中,45%的人口住在被此種污染影響的區域,而30%的學校也座落於此,美國只有3%的柴油車,而歐洲有高達50%,而柴油車雖然因為技術的進步排放的一氧化碳少了,但是相對來說,還是會比汽油車排放較多的NOx(氮氧化物)與PM(細懸浮微粒),而柴油廢氣中的微粒(DEP),正是交通工具污染中的主要組成物。去年8月在AJRCCM發表的CCAAPS研究試著找出,開始暴露TRAP的時間點、時間長度,與兒童喘鳴與氣喘發生的關聯。共762位在Cincinnati出生的兒童,自一歲起每年確認之前發生過喘鳴、與氣喘的比例直到7歲,與暴露TRAP多寡(住家離高速公路400 m內或超過1500 m)的關係。


結果


1. 出生起暴露TRAP越高,與之後幼年有暫時性、持續性喘鳴顯著有關(aOR=1.64, 95% 1.04-2.57; aOR=2.31, 95%CI 1.28-4.15);aOR超過1時對應的DEP曝露量是0.3 μg/m3,OR皆有經過媽媽抽煙、托嬰中心、性別、種族、母乳、養寵物、居家可視黴菌量等校正過。

2. 出生到1歲、1歲到2歲的暴露,與幼年持續性喘鳴有關。

3. 但只有從出生起到7歲皆暴露平均值以上量的TRAP,才會有較高氣喘的風險(aOR=1.71, 95% 1.01-2.88)

4. DEP暴露會加重氣喘兒童的症狀、甚至引起發作;同時也會增加血中與過敏症狀有關的IL-17A的增加(OR=5.94, 95%CI 1.47-23.97)

小結:自出生起暴露柴油廢棄微粒(DEP),與幼兒對吸入性過敏原陽性反應有關;同時暴露在吸入性過敏原與DEP,與7歲時過敏性氣喘有關;暴露DEP多,IL-17A血中濃度也會增加。


空氣品質糟糕會加重氣喘,那品質改善呢?


空氣品質改善可增加肺功能


去年3月在NEJM上發表的研究:南加州的空氣品質一向不好,也因此過去20年有針對空氣品質改善的政策實行,此研究探索兒童的呼吸健康是否因為這些政策與因此改善的空氣品質而進步;來自1994-1998、1997-2001、2007-2011三個不同的世代研究共2120位兒童,平均年齡為11歲,皆追蹤約到15歲,已肺功能(FEV1, FVC)在這四年的增加當作主要判斷結果


結果


在長達13年的研究期間,空氣污染物如NO、PM2.5、PM10等三者濃度越低,肺功能的進步越顯著的好(NO: 每減少14.1ppb, FEV1增加91.4ml; PM2.5: 每減少12.6μg, FEV1增加65.5ml; PM10: 每減少8.7 μg, FEV1增加65.5ml),即使以其他可能影響因素校正過了仍有相同結果;令人振奮的是,不論性別、是氣喘或非氣喘兒童、都仍有此結果;且在10幾年後,15歲兒童肺功能低的比例,也都隨著空氣品質的改善,而明顯的減少(三段時間分別是: 7.9%->6.3%->3.6%);臭氧則看不出此關聯性。

小結: 空氣品質改善,不論性別、年齡、有無氣喘,皆可改善兒童的肺功能。


空氣品質改善就夠了嗎?


美國自1990年後積極的改善空氣品質,在今年4月15日在AJRCCM發表的文章中發現,即使1996-2006年間,以Boston為例PM2.5 level已經減少30%,但暴露越多煤烟(汽車排放物)、PM2.5的兒童,肺功能就越差;研究囊括麻州東部,614位兒童從出生起追蹤到目前8歲,用148個測量站估計出生一歲前、到目前為止、前一年總共暴露的PM2.5量,並於8歲時測量肺功能。


結果


1. 近期的暴露量不會立即對肺功能造成影響。

2. 在一歲後因為搬家等環境改善,對肺功能進步影響最大。

3. 住得離高速高路越近,肺功能越差。

住在離高速公路30公尺內,與離120公尺外比較,肺功能平均少6%。

結論: 空氣品質,永遠不嫌夠好。


心得


這些研究不難看出,從媽媽懷孕開始,一直到孩子出生、幼年時期,避免居住在空氣污染嚴重區域,或至少住在距離交通繁忙道路(快速道路/高速公路)遠一點的地方,對小時候喘鳴的減少、長大後氣喘的發生,都會有預防的效果;柴油車省油,但也可能省掉健康(汽油車當然也沒比較好就是),多一點公眾交通,少一點碳足跡(血中辛烷值高的爸爸們流淚表示...),空氣差的時候戴個口罩,開個清淨機,積極改善空氣品質,都是好的做法。

古有孟母三遷、今有防微粒三遷;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因我們的努力,都還有呼吸的自由、和一片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