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

在家溫柔生產,安全嗎?






關於之前吵過一陣子的溫柔生產,新英格蘭雜誌(NEJM)在2015年年底刊了一篇研究


在家生產: 歐洲>美國





美國在家生產(home-birth)的比例不算高1%,歐洲國家普遍較高(英國8%, 荷蘭20%),但近年來有上升的趨勢,但是在家生產相較於在醫院生產,對於嬰兒來說到底風險高不高,高多少?之前的研究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因此學者做了個回溯型cohort研究,對象是在2012-2013在Oregon的產婦,生產後被轉送到某醫院,依生產方式選擇不同的兩組:

A: 計畫性在醫院生產 vs B: 計畫性不在醫院生產:
分別評估兩組的: 周產期死亡率/不健全率(Mortality/morbidity), 生產中所採取的措施


結果


1. 計畫性不在醫院(在家)生產的死亡風險是在醫院生產的2倍高(死亡率分別是千分之3.9 vs 千分之1.8),不過其實這樣的死亡率都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2. 不過新生兒癲癇與住進加護病房的比例,則是計畫在家生產的組別較小(但這不代表在醫院生產的病發症較高,而應該解讀為:本來計畫要在醫院生產,或說不得不一定要在醫院生產的,本來就包含有比較高風險的族群)
3. 還有,計畫在家生產的,以自然產為大宗(93.8%)
所以結論是,雖然在家生產比起在醫院生產,死亡風險較高,但是兩組的絕對風險,都是可以接受的範圍。

有意思的是,雜誌請了一正一反意見的兩位學者,分別用文獻來論述:

反對的意見就不多提,但即便是在家生產的擁護者,也有一些條件應避免:是第一胎且自然產(在家一定是自然產),在家生產失敗比例高,醫療資源取得不便的地區不適合(有問題時沒辦法馬上到有足夠設備的醫院處理),本身是高危險妊娠孕婦。


個人意見


1. 如果可以,沒有媽媽想當1.8/10000,何必冒3.9/10000的兩倍風險呢?

2. 初產婦,高風險就別跟自己和孩子先生開玩笑了,第二胎倒是可以嘗試,但是請在醫療資源豐富且你的婦產科醫師肯配合的地方。

3. 以台灣目前的醫療環境,與婦產科醫師被壓榨的狀況,要開心地在家生產又不用擔心,真的很難,溫柔生產團體要解決現況並推廣,要先祈求醫療環境的問題被解決,否則根本就是緣木求魚。